文接熱情與活水 Part I
這幾年比較用心聽了臺灣的流行音樂後,有一個重要的心得就是:整個市場一整年下來好聽且有趣的專輯(我指的是一整張)用十根手指頭就可以數得出來。好歌是有,但常常千篇一律,不過是將十年前、二十年前的那一套搬出來「重新包裝」,曲也是,詞也是。
在打造藝人時,更可以強烈感受到唱片公司的「費盡心思」。在新的藝人出道時,最常聽到的就是誰誰誰是不是在抄誰誰誰。當年蔡依林出道時,會聽到有人說在抄襲徐懷鈺;王心凌出道時,被說是在學蔡依林、徐若瑄;黃義達是男版的孫燕姿,直到最近的郭采潔都可以發現唱片公司用盡心思在模仿誰的成功模式,左邊抄一點,右邊挪用一些,不是依藝人獨有的個性或唱腔。讓觀眾有連結是允許的,但我無法忍受有許多人是依循著公式去打造的,了無新意,為的是市場,不是音樂。
然而,這其中也是有許多獨特、帶給台灣音樂更多想像空間的藝人在其間出道,例如:順子、陳綺貞、楊乃文、五月天、周杰倫、孫燕姿、熱狗、戴佩妮、蘇打綠…盧廣仲…(我只是舉一些比較耳熟能詳的),他們出道時,沒有前例,所以他們是靠對音樂的熱情與毅力才吸引到群眾的目光(或者才說服唱片公司肯花錢出力),那種時刻才是我們真心在聽音樂的美好當下,不是靠新聞媒體炒作,不是靠流言緋聞走紅。
15年的時間,一個人可以完成什麼?而人生又有多少個15年?
我所喜歡的陳珊妮花了15年的時間在這個有點無趣的台灣音樂市場。他認真的做音樂,認真地喜歡音樂,也認真地批評無聊的音樂。
要說他跟哪一個音樂人像,我覺得是陶晶瑩。我以前在聽陶晶瑩的節目時,也常常聽到他在批評有些人做出來的音樂是垃圾,不是認真成熟的作品,只是為了賺錢。陳珊妮只是更認真一點,她指名道姓,說出那些人的音樂怎麼那麼無趣,她的對象不是人,而是音樂,音樂不夠好,本來就該退出市場,拿出來只是讓民眾更覺得台灣音樂無趣,更喜愛其他國家所製作的音樂而已。
他的標準很清楚,但有些人就是不懂他,以為他自太傲慢,隨隨便便拿一位「暢銷」歌手開刀。在國外,就算是瑪丹娜失敗的歌有時候也會被拿來消遣,作品只要不夠格,不夠屌,本來就該嘗到眾人放矢的滋味。一方面是樹大招風,一方面是未竟謙虛。 同時發佈於《Family Together》